年12月13日下午,吉林大学彭善国教授应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之邀,在主楼三层会议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铅釉陶器》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主任李君教授主持,70余名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君教授代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彭善国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彭善国教授现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隋唐宋元考古,出版有《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辽金元陶瓷考古研究》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讲座伊始,彭善国教授从时间、空间和釉陶的概念以及发展简史等方面介绍了与中国东北地区铅釉陶器相关的背景知识。时间上主要包括西晋、三燕、高句丽、渤海、契丹辽,空间上以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主。
然后,彭善国教授分别对东北地区出土魏晋十六国—高句丽、唐代渤海国、辽代釉陶的器类特征、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介绍。他指出西晋时期仅见酱釉小陶壶,但是这些器物的功能仍然存疑;十六国至北朝初期釉陶器主要发现于朝阳、北票地区,集安、桓仁地区,咸阳、西安地区以及大同地区这4个中心区域,而它们也分别是三燕、高句丽、前(后)燕、代魏(平城时代)的统治中心;三燕时期釉陶的类型趋于多样、器形明显增大,釉色仍以酱釉为多,增加了*绿、茶色、黑褐等。唐代渤海国釉陶类型包括建筑构件、日用釉陶器和俑,建筑构件一般在京城和寺庙中使用,其中柱围极具渤海国特色;日用釉陶器的文化因素包含渤海国、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以及二者融合等方面,由于迄今尚未发现烧造渤海釉陶的窑址,因此只能初步推测建筑构件以及部分日用器物可能是渤海自产,还有一些日用器物则输入自唐,至于釉陶俑是否来自于唐代中原北方地区,则还需进一步探讨。辽代釉陶存在由单色釉陶演变为二彩(白釉绿彩或*绿釉)再到三彩的演变规律,其中辽三彩有刻划花填彩、绘彩、模印施彩等3种表现形式;东北地区烧造低温铅釉陶器的辽代窑址,主要有阿鲁科尔沁旗的窑址、巴林左旗的窑址和赤峰缸瓦窑等。
最后,彭善国教授总结指出东北地区在中国低温铅釉陶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东北的釉陶既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性,又受到中原地区的深刻影响,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同;各时期釉陶的具体产地、功能用途等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讲座结束后,彭善国教授与现场师生交流互动,并针对唐代渤海国釉陶俑的产地、唐三彩与辽三彩的渊源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李君教授最后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学术总结,他强调彭善国教授的讲座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代陶瓷器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本次讲座不但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启示。
文稿:赵宜敬
校对:刘辉
图片:刘辉
排版:小鱼
校对:馒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