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以前能占卜,现在配电影,小身材大用处
TUhjnbcbe - 2023/10/13 17:51:00

如果说到看电影,小伙伴们的思绪应该很容易就能飘到*澄澄的、带着奶油味的、入口香甜的爆米花的身上,毕竟爆米花加大片已经成为了许多小伙伴们看电影的标准配置之一。不过小伙伴们,你们是否知道爆米花的来历呢?

其实,爆米花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它的历史悠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历史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约莫在公元五千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不过由于当时的制造水平所限,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印第安人很早就盛行吃爆玉米花,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后来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来的移民如何栽种跟烘烤玉米的技术,渐渐地爆玉米花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了起来。19世纪期间,爆米花已经在美国盛行了,并且随着爆米花机的出现,它逐渐变成了一种人们喜欢的零食。人们都会带上爆米花去看比赛或是去游乐场玩,后期演化成带爆米花去看电影。

在中国,爆米花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加以解释道:“炒糯谷以卜,谷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什么会把爆米花叫做“孛娄(bo,第二声;lou,第二声)”呢?原来,这是模拟爆谷时的响声来为它命名。范成大也在《吴郡志·风俗》记载过他:“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一般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会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大致就是根据炒爆米花的声音和米花膨胀的大小来预测结果,花多即为吉。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出现了转炉式爆锅,它被人戏称为“粮食放大器”,甚至有个外号叫“大炮手摇爆米花机”。其操作过程是将适量的谷物(玉米、大米、小麦、*豆等)放入爆锅内,封好顶盖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锅中谷物均匀受热。随着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谷物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当压强足够大时,突然打开爆锅的顶盖,使得谷物内外压强差猛增,导致谷物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蒸气散出,发生爆炸,原来紧实的谷物由于内压外散变成膨大多孔或圈裂的海绵状物。不过转炉式爆锅中含有铅,在高压加热时,爆锅内的铅有一定量会熔化,一部分铅就会变成蒸汽和铅烟,容易吸附疏松的米花上。而铅被人体吸收后,会危害神经、造血和消化等系统。铅也不易排出体外,长期食用转炉式爆锅制作的米花易发生慢性铅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转炉式爆锅先是被铝质爆米花机所代替,后来又慢慢被不锈钢爆米花机取代,现在也可以用微波炉来制作爆米花。

爆米花的发明不但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还是开创了一种新型食物的加工结果——膨化食品的先河。这种加工方式使一些原本普通的食品变为更可口更特色的食品或小吃,甚至可以说千百年前发明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前能占卜,现在配电影,小身材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