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被老师批评“太好动”,
杨女士(化名)没想到,
8岁的儿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原因,
是铅中*引起的。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
竟然一家五口都中了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去年清明节祭祖时埋下“隐患”
导致一家人集体铅中*
上周五,医院的病房住进了四个新病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家庭,杨女士和丈夫,还有他们的两个子女,集体发生铅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情要从去年5月说起。当时,8岁的儿子**(化名)时常被老师批评,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好动。杨女士担心儿子的身体,医院检查,没想到查出血铅指标高达.8ug/L,明显高于国家标准(正常值为ug/L),在当地接受了治疗。
因为不明确患儿铅中*的原因,医生警惕性很高,建议**的家人都查一下血铅指标。到了2月底,检查结果一出来,一家人目瞪口呆,除了**之外,杨女士和丈夫,还有大女儿和奶奶,全部铅中*!
经过医生仔细询问和追溯,最后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去年清明节祭祖时锡壶盛过的酒。
在杨女士的家乡义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半、冬至、小年、除夕、正月十五,都有祭祖的习惯。而在祭祖时,按照习俗需要用锡壶盛酒,而且还需要加热,不能用冷酒。
杨女士说,祭祖结束后,家里人觉得把酒倒掉太可惜,于是将锡壶中的酒倒入塑料瓶里当做料酒烧菜用。不知不觉中,全家都中了*。奶奶由于恶心、呕吐等症状比较明显,留在当地治疗,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子医院职业病科治疗。
铅中*会影响人体多系统
经过治疗,杨女士一家已于3月3日出院,不过后续要进行多次驱铅治疗,医院复查。
据了解,锡本身没有*,但是目前的锡壶大多不是纯锡,往往含有铅,加了料酒后,锡壶中的铅会慢慢地融入酒中,而加热,加速了这一个过程,人们食用了含铅的酒后继而出现了铅中*。
铅中*最典型的症状是腹痛,通常是脐周的部位,因为铅会导致人体的小肠麻痹,此外,还会引起贫血、肝功能异常、溶血等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和正常呼吸。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的异常表现。
比如,对于神经系统,铅可透过血脑屏障,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中*性脑病。还可影响周围神经系统,出现铅麻痹。
因此,铅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对于消化系统,铅中*后可出现腹痛、腹胀、便秘、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对于血液系统,铅可抑制血红蛋白的形成,造成贫血。
铅中*,这些都要警惕!
“除了锡壶,还有一些物品大量含铅。比如清明节有人会烧锡箔纸元宝(冥币),含铅量也很高,也有可能铅中*。”
(网络图片)
李国辉主任医师说,他曾接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家里做丧葬生意,几乎每天都在店里折纸元宝,有十多年了。后来有一次医院,检查发现血色素低,被确诊为铅中*。
人体自然排出重金属的量十分微小,一般人血铅含量超标,可以通过驱铅治疗,让血铅指标恢复到正常值。
李国辉主任特别提醒,也有不少铅中*的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接触到了铅,医院进行血铅检查,万万不可因为没有症状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家长注意!
1.排查居住的环境和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尽可能减少铅来源。
家附近是不是有矿山、化工厂、垃圾焚烧厂?
家里装修是不是用了含铅油漆/涂料?
孩子的玩具、绘本是不是用了铅超标的涂料和油墨?
家里是否使用可能铅超标的彩釉餐具、玻璃器皿?
孩子是不是能够接触到化妆品、钥匙、包装袋等物品?
上面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将孩子暴露在高铅环境中,我们即便不能做到完全隔绝,但一定要尽可能降低孩子和铅接触的机会。
2.做好家庭卫生和清洁。
由于空气中也存在铅颗粒,尤其是附近有矿山、化工厂的地方,我们需要做好家里的卫生工作,减少附着在家里的铅颗粒。多用湿抹布和拖把清洁家具、地板,经常清洗孩子的玩具和其他经常接触的物品,这样能够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减少孩子从环境中摄取的铅含量。
3.纠正孩子吃手、啃玩具的习惯
小宝宝由于在出牙,的确有磨牙的习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专门磨牙玩具。而对于大宝宝来说,口欲期已经过了,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不再吃手、啃玩具,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洗手。
4.给孩子提供高钙、高铁的食物,以及丰富多样的蔬菜。
虽然铅超标确实挺吓人,但是我们人体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把铅排出体外的。所以,血铅水平不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我们能够切断铅摄入的渠道,让孩子体内的铅不再增加,孩子的血铅水平会随着铅的排出而降低。
并没有所谓的“排铅食物”,网上流传的各种排铅偏方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健康全面的饮食结构的确会有帮助。特别是高钙高铁的食物,它们能够降低肠道对铅的吸收,同时,还能加快身体排出铅的速度。所以我们可以多给孩子添加奶制品、红肉等高钙高铁的食物,同时提供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让孩子摄入充分的维生素C。
5、勤洗手,把好铅从口入这一关。
"铅"从口入。养成爱洗手的好习惯真是孩子保护孩子,让孩子远离疾病的最简单又有效的方法。而“6步洗手法”是最有效的洗手方法,并要在正确的时机洗手,一定要教孩子学起来。
-ThEnd-
FM92.7楚天交通广播
综合:都市快报、萌芽研究所等
编辑:MissQ
(部分素材/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