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铅华有关的唯美诗词
1。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飘飘何处凌波女,故故相迎马上郎。寻谱谍,发诗囊。绝胜梅萼嫁冰霜。故山寒食依然在,句引东坡旅兴忙。
————《鹧鸪天·洗尽铅华不著妆》(宋*赵长卿)2.洗尽铅华不染尘,冰为骨骼玉为神。
悬知天上琼楼月,点缀江南万斛春。
————清代画家李方膺所画的《冰骨玉神图》题诗
3。 曾散天花蕊珠宫,一念堕尘中。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东游我醉骑鲸去,君驾素鸾从。垂虹看月,天台采药,更与谁同。
-------陆游的《秋波媚/眼儿媚》
4.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檀心已作龙涎吐,玉颊何劳獭髓医。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苏轼
5.其他与铅华有关的诗句
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纳兰性德《菩萨蛮》:"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周邦彦《花犯》:"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陶弘景《寒夜怨》诗:"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二)铅华(铅白)的成分·制作及性能
铅华,是指中国古代妇女用的化妆品,洗尽铅华是说一个妇女抛开荣华富贵的日子,素面生活.
1.古代制作方法
a.将卷叠的铅板,放入木桶,置于盛稀醋酸的磁锅上,用炭火徐徐加热,经较长时间,铅受醋酸蒸气的作用,先成碱式醋酸铅,再逢无水碳酸(二氧化碳),而成碱式碳酸铅,即为铅粉。
b.《本草纲目》:"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不尽者,留炒作*丹。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待干收起。
c.《天工开物》中详细地记述了古代铅白的制作工艺:“丸造胡粉,母铅百斤,镕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妥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安火四两,闷舂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注:铅白霜之名应从此而得),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均,澄去清水,用细灰接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待干收货。……故曰韶粉,俗称朝粉,其质入丹青(注:指作画)则白不减,查(注:同擦)妇女颊,能使本色转青……”
2。名称:
铅华、粉锡、借锡、水粉、胡粉、定粉、流丹、鹊粉、白膏、铅白、光粉、白粉、瓦粉、官粉、铅粉、宫粉、丹粉、锡粉、解锡、太乙粉
3。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铅,多以2PbCO3·Pb(OH)2表示。
但由于制法不同,组成也时有变化,如以XPbCO3·Pb(OH)2表示(X可从1.88至2.72)。因原料铅常含杂质,故制成的铅粉,亦含杂质,常见的有铁、银、铜、砷、锑、锡等。
4.性状及用途
性状:白色的粉末,或凝聚成不规则的块状,手捻之立即成粉,有细而滑腻感。质重。以色白细腻,无杂质者为佳。不溶于水及酒精.能溶于碳酸水及稀硝酸。
用途:白色颜料美白皮肤杀菌消*
(三)洗尽铅华始见真--铅华从疯狂到退去历史舞台
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前年左右中国已知有人造铅白,迄今没有更早使用人工铅白的证据。秦汉、隋唐时期确实已造了铅白,并且用于绘画和化妆。战国时代楚人宋玉的《登徒子赋》则有“著粉太白,施朱太赤”之语,进一步证明铅白的历史从战国开始,这与李约瑟的结论是一致的。西安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敷纱、帛画,武威天梯山石窟彩塑……这些考古发现中多处出现铅白颜料,并证实了“铅白常与有色颜料混合起来使用”说。
铅白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在不同文明不同地域都留下印记的一种颜色。
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人就已经掌握了加工铅白的方法。
但铅白绝不仅仅是在绘画作品当中大放异彩。
罗马贵妇、日本艺伎、中国仕女等全都不约而同地使用铅白涂抹面部。
在遮盖脸部瑕疵的同时,她们也获得了发黑的皮肤、腐坏的牙齿、熏天的口气。
同时还会导致血管痉挛、肾脏损害、头痛、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
类似的症状也同样出现在画家身上,人们常常把出现在画家身上的莫名疼痛称作“画家绞痛”。
可好几个世纪过去了,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怪现象其实就来自他们最爱的颜料。
其中含有的铅很容易进入人体并伪装成钙,导致神经系统紊乱等一系列疾病。
喜爱铬*和铅白厚涂的梵高之所以长期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很有可能离不开铬*和铅华的“贡献”。
梵高照片
上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向我们展示了白色应用在绘画中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在古埃及时代,白色被广泛用于在图画作品之中。尼罗河流域的古老墓室壁画上,几乎随处可见身着白衣的人与神。
埃及绘画中的这种白色颜料主要原料是铅白,能够在空气中长久保持稳定明亮白色。对于许多画家来说,白垩、石灰石这些颜料的白色在混合油质后,都不如铅白的效果理想,不是变得有些透明而失去理想的亮度,就是过于粗糙。除了制造时间比较久外,白色颜料相当物美价廉,从埃及时代一直到19世纪,铅白一直是最主要的白色颜料,无可替代。
16世纪英国贵族以铅粉美白为时尚,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由于出天花,脸上留下了麻点,且肤色偏黑,她为了取悦英俊的情人罗伯特达德利,不惜使用“威尼斯铅白”(即铅华)遮掩自己的天花疤痕。她29岁就已经严重依赖铅白成分奇高的一种化妆品,并引发女性的跟风热潮。从她后期的画像上,经常可以看到其白到吓人的肤色。虽然可以使肌肤显得光洁白皙,但是使用多了会导致皮肤褪色、脱发和牙齿脱落等铅中*产生的症状,还可以让皮肤越发苍白,产生一种毫无血色的白皙效果。这种美丽的副作用则是晕眩、消瘦,然后是呕吐、腹痛,肾衰竭、心肌功能紊乱,以及癫痫、昏迷,最终死亡。伊丽莎白死于69岁,尽管因为年代久远,死因已经无从查证,但人们推测其很可能就是铅中*和其他重金属中*。
由于物美价廉,铅白也曾被用作室内装饰材料。到19世纪,铅白造成的伤害受到了一些公共部门的极大重视。年,法国已经颁布法令警告不要使用铅白,到年,法国已经明令禁止在建筑中使用铅白。
在19世纪以前,人们或许对铅中*的症状和危害不够清楚,但在19世纪70年代,一种以铅白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年轻之花”红极一时。那时的男人们认为病态羸弱的苍白是女性最迷人的神态,因此尽管铅中*的代价惨痛,铅白依然是爱美女性喜爱的化妆品。万幸的是,现在的正规化妆品没人敢用铅白制作,而白色颜料也早就被可以批量生产的钛白代替。
随着人们对重金属铅危害的认识深入,铅华已经逐步在装饰材料以及颜料涂料等行业淡出,化妆行业已明令禁止使用铅华作为增白剂使用。
知识拓展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从战国就开始,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淀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